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五百四十八章 没有不灭的皇朝
    革新科举的事就像是捅了马蜂窝,饶是皇帝躲进了龙首宫,都没有办法彻底摆脱群臣的围堵。

    特别是几位头发花白走路都颤巍巍的老孺,那是拼了一条命不要,都要在龙首宫大门前静坐。

    刘弘有心想将这群人挡在宫门外,可刚起了这个心思,大夏门外就出现了一个令他头皮发麻的情景。

    “你是不知道,这群大儒是真的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好说不成,我只是让龙禁卫拿着庭杖吓唬了一下,他们就抬着棺材堵在宫门外了。”

    太子爷真是被弄得又气又想笑,大夏开国百年,臣子抬棺上谏的事不是没出过。

    可那都是太上皇刚刚登基,权臣把持朝政,正义官员大儒为了对抗权臣,想让大政回归皇帝的正义之举。

    没想到在他老子这一代,国朝又出现了同样的“盛景”。

    这一次,抬棺上谏的目标换成了当今皇帝,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儒道在科举中的主导地位。

    呃,这么说也不对。

    这群老孺老臣子的初心没什么毛病,就是被人利用了。

    “学阀为了垄断上升通道,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好在老爷子圣明,要不然真要在宫里饿死人,那麻烦可就大了。”

    贾琮也是哭笑不得,有时候刀把子真不是万能的,至少在这件事上,宫中是处于被动地位。

    他与刘弘站在远处的隐蔽处,遥望龙首宫门前那一圈的老孺大臣,两人都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应对。

    贾琮挠了挠脑瓜子,问道:“四哥,内阁有没有劝过?”

    这话不问还好,一问刘弘就更愁了。

    他苦笑回道:“别提了,周师傅第一天就来了,可没想到咱们的首辅大人直接被骂的掩面而去。你岳父林师傅也来过,差点就被打回去……”

    嘶!

    静坐抗议的人群中,年纪最小的都有六十多岁,还都是盛名在外的大儒名士。

    内阁首辅?大学士?

    敢毁了圣道?我呸!

    贾琮已经能够想象到内阁几位大学士的无奈,估计除非是孔圣人下凡,谁来都不好使。

    “我能理解他们的焦虑,但革新科举,为国聚材是绝对不能让步的。若今日国朝妥协了,那下一次呢?在这件事让妥协就会埋下一颗种子,今后但凡新政触动了他们的利益,都来一场抬棺谏言,本宫是不是也要继续让步?”

    说话间,刘弘积压了好些天的戾气迸发出来,看向龙首宫门前的一堆人,忍不住露出了怒目与杀机。

    贾琮自然是看出来了,连忙劝道:“四哥莫要动怒,还没到那个份上。我来想想办法吧……”

    说实话,此时的他还没有想到什么好主意,但心中却也有了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嘎吱……

    龙首宫的大门打开,不过走出来的不是老孺大臣想象中的皇帝。

    内侍们抬着一桶的粥食以及各种饭菜,为首的正是一直伺候老爷子的戴权。

    贾琮隐隐能听到大儒们对戴权不满的抱怨,还有戴权的陪笑劝说。

    好在宫门前没有发生什么冲突,许是太上皇在民间的威望,或是老爷子当初对老孺大臣的优渥对待,亦或是他们本就饿得快受不住了,一个个都接过了圣人赐膳。

    刘弘与贾琮几乎是同时长舒了一口气,还好,不会闹出饿死人的麻烦事。

    “你能有什么好办法?这事可不是胡闹一通就能解决的,周师傅说,他们就一个诉求,吏员的招考朝廷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但科举不同。科举乃是抡才大典,唯有儒道经典,方可为朝廷挑出品性高洁、才华卓绝之人。”

    儒道经典对道德的要求那是真没的说,贾琮也从不否认儒道在教人道德品性上的巨大贡献。

    但若说教授人才能……

    “这可不行,四哥应该也看出来了,孔孟之道历经千年,很多地方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特别是如今之世,诸国大争……”

    “我当然清楚!”

    随着刘弘监国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于国朝大政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他对于孔孟之道的尊敬没有消失,但对于八股取士能不能为国朝招募到贤才,能招到多少贤才已经不是那么相信了。

    国朝的对外殖民已经拉开了帷幕,总不能派一帮儒生去面对夷人的枪炮刀剑吧。

    他拉着贾琮离开了龙首宫,一边叹气一边说:“父皇说,其实他们维护儒道在科举中的地位,还有一点就是对士人地位弱化的担忧。”

    这一次朝廷打算将算学在科举中的比例增加,下一次或许就会是工、商、农学等等。

    董仲舒之后,儒道成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显学,而如今以儒道为首的士人,还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此大的危机感。

    听到这话,贾琮总算向刘弘第一次坦露了自己的心思。

    他突然停下了脚步,左右查看看到附近没有他人后,贾琮才小声对刘弘说道:“四哥,他们的担忧便是我的打算。国朝不能只有儒道,诸子百家共放光芒,大夏才能万世永昌!”

    西夷如何能突然从从野猴子变成强者,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大爆发才是根本。

    中原王朝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之后,儒道从一开始的发展助力,逐渐变成了一副枷锁,锁住了天朝发展的道路。

    这个时候,大夏需要一场思想的大爆发,譬如先秦时的百家争鸣。

    “四哥应该也了解过西洋的文艺复兴,夷人就是靠着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大爆发,将他们的文化、科技推上了一个高潮。说句大不敬的话,西夷的那些皇帝国王,他们接受了这些思想,使得他们更具有侵略性。若咱们再继续沉浸于过去的辉煌,秉持天朝上国的理念,总有一天,我们会远远落后于西夷。而落后,就要挨打!”

    天朝上国,既是荣耀也是枷锁。

    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是贾琮最难以释怀的伤痛。

    刘弘不可能理解贾琮对解放思想这件事的执念与担忧,因为此时的天朝就算有西夷的挑战,依旧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用一极多强来形容最适合不过。

    但谁说多强中的某一个国度,会一直弱于天朝?

    贾琮用了这么多的手段,才让天朝的君臣百姓终于愿意开眼看世界了,可天朝的君臣依旧一副天老大他老二的心态,对西夷极具侵略性的治国理念始终抱一种不过如此的态度。

    这一点,贾琮很担心啊!

    “四哥啊,伱还记得当初咱们的火炮打不过夷人的红衣大炮吗?”

    刘弘心中一震,随即却是失笑道:“那都是过去了,西夷现在不也是求着来买咱们的火炮。”

    贾琮一眼就看出了刘弘的心思,苦涩的说:“工部的能力我不怀疑,但四哥有没有想过,士农工商,工的地位之低,至今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当工匠们始终无法逾越阶层的打压,谁还会天天有心思琢磨更为先进的火器?毕竟那些东华门外唱名的进士老爷,一直拿鼻孔看他们。”

    再者,工部所造的火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越西洋,贾琮自己提供的图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若我不在呢?四哥觉得工部能在多长的时间内造出足以压制西洋的火炮火枪?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

    别说一百年,就算是二十年,黄花菜都能凉透了!

    刘弘被贾琮的一通劝说谏言吓到了。

    身为二圣共同培养的大夏储君,他的眼界要远远高于他人。

    在回到东宫后,他就将工部的官吏、工匠代表诏入宫中,对工部自开国至今的发展,以及工部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了解。

    这一问,令他彻底抑郁了。

    “原来琮哥儿说的都是真的,西夷竟有如此大的潜力,这对国朝的威胁太大了!”

    ……

    “我便是这么跟四哥说的,估计这会他已经明白了我的心思。”

    贾琮张嘴,黛玉将一颗剥好的葡萄塞进了他的嘴中。

    两人讨论着革新科举以及贾琮与刘弘的讨论,黛玉笑说:“你这样吓他,小心他想通后埋怨你。”

    贾琮毫不在意,反而耸耸肩:“没办法,陛下与四哥都是贤明之主,可将来呢?四哥之后,谁能保证大夏的帝王会依旧高瞻远瞩?”

    这话倒是不假,在这个一言而决可定国策的时代,贾琮可不会觉得未来的君主能有实力与威望,去打破当下儒道对国人思想的钳制。

    前世我大清的康麻子不聪明?

    十全老人乾小四不知道西洋的情况?

    人家乾小四跟法兰西的路易十六还是笔友呢!

    可他们依旧选择闭关锁国,维持儒道在科举上的垄断地位,还不是在担心。

    担心思想大解放后会威胁到“我大清”的统治,担心会对君权产生威胁。

    “肉烂在锅里,与被人抢了去那是两码事,希望四哥能有这个决心吧。”

    咚咚咚……

    正说着,敲门声响起。

    贾琮坐起身子,紫鹃捧着一封信走了进来。

    “三爷,东宫送来了太子殿下的手书。”

    她恭敬的将信件送到了贾琮手中,拆开一看信纸上就只有一行字。

    “虽千万人吾往矣!”

    看到纸上的这句话,贾琮与黛玉相视一笑。

    果然没有看错人,大夏的这位储君,是一位有大智慧、大毅力、高瞻远瞩的天生君王!

    ……

    思想的解放,对于皇权的威胁是必然的。

    但刘弘依旧坚定的选择了解开对思想的压制,夜幕降临就去了龙首宫与二圣彻夜详谈。

    二圣对于贾琮的大胆,以及刘弘的决定而震惊。

    老爷子在短暂的震惊过后却笑说道:“乖孙能有如此胆识,敢向孔圣人亮刀子,不愧是朕教导出来的……”

    “父皇,那是我儿子……”

    “你儿子不就是我孙子?”

    二圣的态度倒是出了刘弘的预料,不过他也松了一口气。

    这样也好,皇爷爷与父皇应该不会怪罪于琮哥儿了。

    他为二圣斟茶倒水,请教道:“琮哥儿的这些话,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有夸大的。不过孙儿也想了许久,还是觉得他应该有所保留。比如有些话他就没有明说……”

    刘弘顿了顿,试探性的说道:“皇爷爷、父皇,所谓的思想解放,怕是会对我们刘家的江山产生威胁,琮哥儿怕是没敢说这些吧?”

    老爷子反问道:“这是肯定的,天人合一,天子代天而牧民。弘儿觉得这句话是真还是假?”

    天上有没有神仙,刘弘是没有见过的。

    就算有,那也无法让打开眼界的百姓将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敬若神明。

    西洋人已经在闹什么君主立宪了,甚至要铡了压迫他们的国王,天朝又能一直避免这个问题?

    刘弘摇了摇头:“孙儿不信,咱家的天下,是太祖与那些贤臣猛将一刀一剑打下来的,是太宗皇帝、皇爷爷还有父皇精心治理之下国强民富,与老天爷何干?”

    啪、啪、啪!

    老爷子欣慰的连拍了乖孙肩膀三下,大笑道:“就是这个道理,这江山社稷,靠的是人!没有万世一系的皇朝,今日是咱们老刘家,明日说不定就是老李家老张家坐在龙椅上了。你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认可你这个皇帝,而不是什么老天爷!”

    皇帝也在一旁点头,顺带还补充了一句:“你皇爷爷说的对,这天底下没有不灭的王朝。立足当下,将你的抱负志向施展出来,名留青史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夏的这两位至尊,恐怕是最看得开的帝王了。

    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万世一系的皇朝,而是一个劲的想着在青史中留下千古一帝的贤明。

    如今又想将自己的意志灌输给下一代的大夏皇帝,也算是老刘家的传承,也算是他们的执念。

    刘弘点了点头,应道:“儿子明白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

    当、当、当……

    景阳钟一如往常的响起,宫门打开,前来参加大朝会的朝臣排成两列依次走进了皇城。

    奉天殿依旧没有皇帝老爷的身影,主持大朝的还是年轻的太子殿下。

    今日是中秋前的最后一次大朝,明日就可以休沐,愉快的在家过节了,大家伙都没有太大的心思去想朝堂的事。

    不过在夏守忠高呼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时,贾琮却手持玉质的芴板,走出了队列。

    “臣有本奏!”

    哦?

    众人惊讶看向了贾琮,却见贾琮将一本奏折呈上,正色道:“臣弹劾礼部郎中孟罗义、礼部员外郎李旭东、翰林院庶吉士……等四十四人,逼迫君王、对抗朝廷……卖直邀名,竟然抬着棺材板在宫门前静坐上谏……”

    月票推荐票

    昨晚太累睡着了,先更一章,今晚继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