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的团长我的团 第116章 :筹粮
    这里的群众经受过战争的摧残,感受过李伪军和美军的凶恶,对于志愿军格外亲热。

    战士们住下后,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中超两国的军队,仿佛阔别已久的亲人,有的紧紧拥抱着谁也不肯松开,彼此诉说着胜利的喜悦和艰难的历程。

    谁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朝鲜人民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干部有的曾经支援过中国革命,参加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来朝鲜有难,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祖国继续革命。

    中国,对他们而言,就相当第二个家乡。

    今天为了打击共同的敌人,美帝国主义而再一次并肩作战,大家哪儿能不激动。

    一些从中国回来的朝鲜同志说,他们在敌后,常常想念中国战友,他们坚信美帝国主义绝对不可能胜利,中国人民一定会来帮助他们!

    他们期望着、盼望着,今天果然盼来了。

    在胜利中,同中国战友会师了。

    他们盛情招待了三十八军的干部们,捧起盛满米酒的大铜碗,敬了一杯又一杯。

    在热烈的联欢会上,他们讲起洛东江的战斗,讲起在敌后坚持游击战,是那样的悲愤激昂,我们的战士也给他们讲第一次战役,他们大意,放走了很多敌人,他们对不起朝鲜老百姓。

    好在第二次战役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消灭了伪军、联合国军上万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辎重。

    气氛激烈,三三五团的政治处主任和民运股长盛情难却,竟然被灌醉了。

    朝鲜人民的性格直爽,客人喝醉了,他们才高兴呢。

    一一三师的军队在驻地同样受到了人民军的热情款待,师里听说就近住着人民军的一个联队(团部),特意派了组织科长和秘书科长前去拜访,表示致谢。

    团长上校军衔,讲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在四十七军一个团里当过股长,回国后担任团指导员。

    当时他已经睡下了,听说志愿军来人了,忙披上衣服,热情招待,陪同会见了还有另一位的政治干部。

    宾主席炕而坐,畅谈当年在中国解放一起战斗的岁月,互叙第二次战役的伟大胜利。

    为了配合部队的正面进攻,他们在后面破坏了敌人的重要交通要道,炸毁了所有知晓的一切桥梁,牵制了敌人北援南逃,并且阻击美军和李伪军,打了不少硬仗,缴获了不少战利品。

    现在志愿军来了,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和志愿军一起突破三八线。

    临别前,组织科长和秘书科长再次表示感谢,说部队来到这里,就像是回到了家一样,就是麻烦了人民军的同志。

    联队长谦逊的说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个时候,朝鲜人民军经过短期的整顿,可以参加第一线作战的部队已有三个军团。

    第一、第二、第五军团14个师,7.5万余人。

    为使中朝两国军队有效地配合作战,经过中朝双方协议,于12月上旬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司令部,决定‘凡属作战范围及前线的一切活动’,统由‘联司’指挥。

    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推荐‘志司’任‘联司’,朝鲜人民军方面推荐两位同志担任‘联司’副司和副政,从此中朝人民军队在统一指挥下,并肩作战了。

    部队离鸭绿江越来越远,运输线延长,粮弹供应困难,特别是吃的就更成问题了。

    为了解决粮食困难、运输补给的不足,志司和朝政协商,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就地借粮。

    当时朝鲜人民遭受战争的浩劫,吃的也十分困难,单位了志愿军打胜仗,他们宁愿自己不吃,也要把粮食支援给部队,他们热爱志愿军。

    当时,他们为了把所剩余的粮食运往前线,宁愿自己啃树皮,战士们得知这一消息,热泪盈眶,死活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粮食,若不是命令,他们宁愿饿着肚子。

    在美李伪军发动侵朝战争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剥下树皮,用水浸泡过,再把它捣烂,煮来当饭吃。

    当时参加筹借粮食的同志压力很大,他们看到美军蹂躏过的村庄弹痕累累,瓦砾成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他们心想,朝鲜人民被侵略者弄成这个样子,还能有多少余粮借给我们呢。

    可事实出乎大家预料,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伟大感人的。

    去伊川郡筹借粮食的同志,每每想起这段往事,都非常激动。

    筹借粮食的工作,是志愿军和当地政府一同合作,政府代表向群众说明志愿军同志的来意后,朝鲜人民男女老少争先恐的说:

    “怎么着也不能让志愿军饿着肚子打仗啊。”

    他们扛着铁锹,拿着盛米的罐子、袋子全跑到山上去,有的刨,有的挖,把藏起来的粮食全挖了出来。

    一个名叫金基善的朝鲜同志,是自卫队队长,干得比任何人都起劲儿,他的脚坏了,流着脓血,背粮食的时候却不含糊,一趟又一趟,说什么也不肯坐下来歇息。

    特别是当地的妇女,她们身上背着孩子,头上顶着粮食,上山下山,丝毫不觉得累。

    家里的老人帮忙把粮食做成饼,烙好用袋子装起来,一袋子一袋子的运往前线。

    艰巨的筹粮任务,就这样完成了,让所有参与筹粮的同志都感觉不可思议。

    但他们也了解到,朝鲜人民是把所有的粮食拿了出来,他们只留下一点点,无不被朝鲜人民‘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的精神感动的彻夜难眠。

    然而,第二天正准备告别乡亲们的时候,他们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

    “照原定粮食数增加一倍!”

    部队很快就要发起第三次战役的进攻,每一名战士至少要携带七天的干粮,前线十多万人,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个天文数字。

    上级要求他们在三天之内筹好,他们感到实在困难,老百姓都把口粮都拿出来,剩下来的只有稻谷,要把稻谷捣成米,在三天之内也筹办不齐啊。

    事情往往总是朝着出乎他们预料的方向发展,他们和村里的干部商量后,召开了村民大会,向群众们讲明准备继续战争的情况,还没来得及做动员,老乡们却纷纷表示:

    “为了打败美国侵略者,我们宁愿不吃一粒米,也得让人民军和志愿军吃饱肚子!”

    “你们不要犯愁了,我们保证按时把粮食筹齐,我们自己有办法。”

    一位姓李的老大娘说:“我家的粮食留一个月就行,人老了,吃的少,其余的都给你们送过去。”

    负责筹粮的同志刘群看到了群众们的热情,但还是担心三天之内无法完成任务,因为全村的劳动力是有限的。

    到了夜里,他又睡不着,索性和房东小孩一块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

    风雪弥漫,混沌一片,汉滩川的轮廓无法分得出了。

    寒风像针似的刺着脸皮,痛的令人滴泪,可他走出去几步,却听到有人在说笑,还有人低声哼唱着歌曲。

    他的心里热极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老乡在给志愿军捣米。

    那个时候朝鲜农村还比较贫穷落后,大都是用木杵在大树做成的木坑里把稻米一杵一杵地捣成了白花花的大米,或者用石碓舂米,是比较原始的脱谷办法。

    在一间捣米屋里,有八九个妇女踩着沉重的石碓,在郎朗的笑声里,发出单调的沉重的嘭嘭声。

    刘群看到这一幕,心窝里热极了,“你们辛苦了,是我们麻烦你们了。”

    妇女们咯咯笑着说道:“不,没关系,你们不是饿着肚子打美国鬼子吗?我们打两天晚上米算什么。”

    刘群和房东的小孩在村子里绕着走了一圈,看到各处都有朝鲜老乡们忙碌的身影,有的用石碓舂米,有的用木杵捣米

    东方发白了,寒风凛冽,清冷的晨风里仍然荡漾着妇女们的说笑声,和咿咿呀呀的歌唱、嘭嘭的捣米

    三天的日子满了,粮食也都筹齐了,在筹粮组要走的时候,里委员会、小学校和全村的老乡联合召开欢送挽回,载歌载舞,军民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

    里委员长致辞:“敌人来的时候,我们把粮食藏起来,美国兵和李伪军把刺刀顶在我们的脑门上,我们也是一粒粮食也没给他们拿去,谁愿意把好好的粮食喂给强盗呢!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要狠狠打击这些杀人放火的强盗,我们支援你们,谁支援你们呢!?”

    这席话使得我们参加筹粮的同志感动颇深。

    朝鲜人民为了抗拒征粮和美军、李伪军的抢劫,有的全家,甚至全村人惨遭杀害。伪治安队的残忍和在中国土地上的‘还乡团’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对反对侵略的人民进行枪杀、活埋、焚烧,惨绝人寰。

    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下来的。

    想到这里,筹粮组的同志激动地说道:“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把敌人赶回三八线!”

    当他们返回的那天,全村人都出来欢送,老人拉着筹粮组的同志,孩子牵着他们的衣服,妇女在一旁偷偷抹着惜别亲人的泪水。

    他们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是在用生命帮自己打仗。

    一位姓金的老大爷激动地说道:“我虽然老了,但我一定要活着,希望亲眼看到你们把美国强盗赶走!”

    三十八军在这一带地区筹粮超过50万公斤,不仅解决了本军的需求,还支援了兄弟部队。

    军宣传部,把筹粮组的同志所经历的,朝鲜民众所期盼的,宣传到各部队,激励了全体指战员们继续战斗的勇气和杀敌的决心。

    在严寒之中,战士们踏着冰雪,一路急行军,于12月25日陆续隐蔽地抵近汉滩川附近并集结。

    这一带雨裂沟较多,地形复杂还有山洞子,便于部队隐蔽,各部队住下后又投入赶做干粮的紧张备战中。

    夏远带领三连,很快追赶上一一二师,抵达后方师指,和杨大易见了面。

    杨大易说道:“真是年轻的小战士,年纪轻轻就担如此大任,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跟着部队的后边跋山涉水。”

    杨大易看着年轻的夏远,想到了自己当年参军的时候。

    那时候是参加红军,他年纪小,当时有很多娃娃兵,红军的老同志,就拿着一杆枪,在树干上比着枪的高低,画了道痕,让他们排着队,一个一个的去比较。

    个子没枪高的,就不要。

    他当时身子瘦弱,没枪高,红军没要他,他就跟着红军走,红军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一直跟着离开家乡,红军才发现他,勉强接受。

    夏远说道:“师长说笑了,战场上从来不是靠着实力,更多的是靠着运气。”

    杨大易道:“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行了,我就不留你在师部吃饭了,莫要耽误了时间。”

    他就是想要见一见这个年轻的战士。

    “是!”

    夏远知道,开战在即,不能在此地多做停留,他要马不停蹄的赶往前线。

    三三五团就在一一二师右前方,不到半天时间,就抵达团部,范天恩瞧见夏远抵达,很高兴:

    “现在给你们三连安排个任务,我军需要了解敌人的布防情况,你带着人,去永平以北地区,抓一些舌头过来。”

    夏远是抓舌头的一等一好手,此前第二阶段战役开始的时候,可没少抓舌头,给我军提供了相当充足的对敌情报,在抓舌头这方面,没人比得过夏远。

    “我会让团侦查连配合你的行动,他们这两天对敌人的情况摸得比较透彻。”

    范天恩叫来团侦查连的同志,十几个身材矮小的同志,但他们身上由内而外流露着一股凶悍的精气神,是属于训练非常好的那种。

    这几个小战士看着夏远的眼神,变得火热起来。

    他们可听说夏远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抓了不少的舌头,是团侦查连所有人羡慕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