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章 性情大变到一个时代终结
    大元朝经过忽必烈的励精图治,百姓逐渐安居乐业,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但是这种情况到了1281年,因为一件事情急转直下。

    这一年,察必皇后去世了。

    察必皇后是忽必烈最宠爱的妻子,其对忽必烈的影响可以媲美唐朝长孙皇后,为忽必烈生长子真金,忽必烈称帝之后,封她为皇后,真金为太子,真金英年早逝,忽必烈又立其子为太子,可见她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之高。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

    当年,在南宋末帝恭帝和全太后被押到大都的时候,忽必烈大宴群臣,并把搜罗来的奇珍异宝摆出来显摆,大家都很高兴,唯独察必皇后闷闷不乐,忽必烈奇怪,问:“现在南方总算平定了,以后子子孙孙都不用打仗了,你怎么还不高兴呢?”

    察必皇后回答:“从古至今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将来我们的子孙不要沦落到这般境地才好。”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

    这话让忽必烈动容,忽必烈为了讨她欢心,让她在珠宝堆里选上几样,察必皇后拒绝了,忽必烈问缘由,察必皇后说:“南宋的皇帝给子孙留下这么多财富,而子孙守不住,这让我怎么敢拿呢?”

    察必皇后进而还劝忽必烈道:“自古没有不会灭亡的国家,为什么要侮辱宋朝的亡国之君呢,如果到时候我们灭亡时候子孙不被侮辱,那才是值得庆幸的事。”这话是在变着法为南宋末帝求情,让忽必烈高抬贵手不要杀他们。

    忽必烈采纳了察必皇后的建议,虽然没有放掉南宋末帝(后来宋恭帝见释放无望,就在西藏喇嘛教出家做了喇嘛,与元朝最后一帝之母还有不解之情),但是也没有过于为难,使他得以善终。岂不知正是因为察必皇后的善念,才使后来的明朝没对其子孙赶尽杀绝,果然是因果好轮回。

    她的去世给忽必烈打击很大,临终前察必皇后要求将她葬在一处荒山之中,对此忽必烈很是不解,察必皇后说:“这地方未来会有皇帝给我看门。”

    结果一语成谶,几百年后乾隆皇帝修建圆明园,挖到了察必皇后的陵墓墓碑,上书:不要动我,否则会动你。为此乾隆绕道以察必皇后的陵墓为中心修建了现在的圆明园(遗迹),并在察必皇后的陵墓之上修建了佛香阁,以此来纪念她。

    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女性去世,让忽必烈陷入深深的悲伤,再加上此时的忽必烈已经年近七十,各种疾病缠身,让他对于治理国家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最早追随他的一大批汉族大臣相继去世,让他对繁琐的中原王朝治理国家之法越来越不感兴趣,转而重用阿合马,让他做了财税大臣,自此元朝国政急转直下。

    阿合马原本是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隶,因为会理财而被忽必烈看重,不过这家伙由于是奴隶出身,因此做高官之后手段极其极端,且贪得无厌,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贪官之一。

    阿合马上任之初,通过增加盐税,矿产开采收归国有等一系列措施,大大增加了元朝税收,以供应朝廷庞大的开支,深受忽必烈信任,逐渐官升宰相。

    随着职务的提升,阿合马的野心逐渐暴露,对内他懵逼皇帝视听,打压对手,对外仗着权势,与不法商人勾结,放高利贷,肆意贪横,广树党羽,凡是依附他的人,升迁都非常快。

    为了不让忽必烈对他起疑心,阿合马用美色、财货收买宫中贵人和王公大臣,宫中的女主人董必皇后就是他重点收买对象,察必皇后逝世后,董必被封为后,因忽必烈心灰意懒,这个女人频频干预朝政,大有以大妃掌控政权的意思,阿合马与她联手,趁忽必烈对中原文化逐渐疏远的机会,他大肆铲除异己,这种行为惹来江淮平章阿里伯、右丞燕帖木儿的反对,结果两人被阿合马罗织罪名杀害,朝廷上一时畏之如虎。

    但是这并没有吓倒所有人,忽必烈身边的宿卫秦长卿为人正直,不怕得罪阿合马,向忽必烈进言说:“阿合马为政,擅权杀人,人人都很畏惧他,而不敢进言。现在到处弥漫着怨恨的气息。阿合马禁绝异议,阻塞忠言,就像秦朝的赵高。他肆意敛财,贪得的财物比皇家还要殷实,其人心怀觊觎就像汉朝的董卓。”

    这话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视,但是还没来得及让人去调查,就走漏了风声,被阿合马知道了,他以金钱开路,大搞舆论,反而诋毁中伤秦长卿是小人,被其杀害,自此朝中更没人敢说他坏话了。

    阿合马的飞扬跋扈,引起了以真金太子为首的崇尚中原文化的一干大臣严重不满。于是他们串通道士李居寿劝说忽必烈:“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预国政。”忽必烈也正有此意,所以自此真金太子开始参与处理朝政。

    为了锻炼太子,忽必烈下令:凡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都先上报真金后再奏闻他。

    真金太子掌权之后,与阿合马和董必皇后为首的大臣尖锐对立,于是他们联手中伤太子。

    自古道:间不离亲,但是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的关系向来都是一地鸡毛,再加上董必的枕头风实在厉害,导致忽必烈父子政见也愈来愈不同,忽必烈对真金太子的猜疑越来越重,这时候又有一个家伙站出来,上疏说皇帝年事已高,应该禅位给太子。

    这家伙的奏章被御史台真金太子系的官员看到了,留中不发,并把这事告诉了真金太子,真金太子大恐,他太了解忽必烈了,虽然如今他年事渐高,疏于政务,疾病缠身,但是也还没有退休养老的打算,这个时候上这么一个奏折,不是想要我亲命吗?

    谁知道御史台的那家伙办事不周密,结果这事被阿合马系官员答即古阿散知道了,并告诉了忽必烈,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

    忽必烈听说居然有人要让自己提前退位让贤,这还了得,于是大怒,下令大宗正薛彻干彻查此事。

    阿合马和董必皇后也抓住这个机会,大肆污蔑太子要造反,想取而代之,这事彻底惹怒了忽必烈,他下令免除了真金太子处理朝政的权力,同时命令中书省彻查此事,真金太子因此忧惧成疾,同年十二月十日病死。真金太死的英年早逝,让忽必烈心灰冷,更打乱了忽必烈的继承人计划,为大元朝之后不正常的皇权交替埋下了伏笔。

    真金太子死后,其儿子铁穆耳被选定为忽必烈的继承人。

    亲人的接二连三去世,病体的折磨,以及朝政的糜烂,让忽必烈更加颓废,他转而寻求更加穷奢极欲的生活,以此来寻求安慰和满足,而这更加剧了他的健康恶化和皇权旁落,整个国家被阿合马弄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同时醉生梦死的生活也在极大的损耗着忽必烈的生命。

    阿合马的残暴行为惹来了天下人的不满,益州千户王著就是其中之一。

    这王著虽然是个官员,但之前却是个侠客,和江湖豪杰多有往来,为人也是嫉恶如仇,再加上艺高人胆大,看到百姓在阿合马这种大贪官的剥削下生活疾苦,于是准备为民除害。

    他先是秘密铸造了一个大铜锤,颇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之后又联络武林同道高和尚等人,潜入大都准备伺机杀掉阿合马。

    没让他们多等,机会很快就来了。

    1282年3月,忽必烈巡幸上都,让阿合马留守大都,王著等人趁这个时候设计除掉了阿合马。

    王著等人冒充皇太子的亲卫,打着护送皇太子回京参加佛事的幌子,让中书省为他们准备供奉神佛的物品,之后又让一个姓崔的太监假传皇太子的旨意,命令枢密副使张易派兵扈从,张易未觉察出异常,就让指挥使颜义领兵前去。

    王著则拿着假的皇太子旨意去见阿合马,说是皇太子命令中书省官员都到东宫见驾,阿合马虽然也疑惑,但是现在皇帝为了治疗身体疾病,和尚、道士、巫师的都轮班进宫做法,现在太子主持佛事为皇帝祈福,也是人之常情,倒也没让他多想。

    来到东宫,王著亲自上前提阿合马牵马,趁着阿合马下马之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铜锤,一下子爆头,一代贪官就这么戏剧性的死掉了。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忽必烈后期朝堂上的倾轧问题之严重了,江湖豪侠竟然都敢公然刺杀朝廷大臣,更要命的是竟然没人发现。

    王著英勇的为民除害之后,并没有拒捕,临行前,他高声大喊:“王著为天下除掉一害,今天死后,他日必会有人为我撰写此事。”不得不说,这是真豪杰。

    消息传到上都,忽必烈大怒,命令枢密副使孛罗、司徒和礼霍弥、参政阿里等赶回大都,讨伐作乱之人,很快高和尚等人就被抓捕归案,和王著一起被处死了。

    事情的始末很快由司徒和礼霍弥审理清楚,上报忽必烈,他向忽必烈汇报案情时,也详细报告了阿合马的累累罪行,忽必烈听后大惊,下令查抄阿合马家。

    查抄出的金银财宝无数,更有两张完整的人皮,据他家人交代是专门弄诅咒用的,阿合马累累罪行罄竹难书,忽必烈大怒说:“王著把他杀了,的确是对的。”而后下令诛杀其子侄,阿合马开棺戮尸,皮肉任街头野狗啃食。

    这件事之后,忽必烈熏酒的毛病越来越重,再加上高脂肪不健康饮食,他吃成了个大胖子,如此各种疾病就更多了。

    1287年持续多年的海都之乱更是从身心上将忽必烈打入了深渊。

    这事儿说起来比较复杂,牵扯到了老一辈的恩怨,本来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继承了大汗位,拖雷监国,哥儿俩后期也多有嫌隙,再加上窝阔台系的子孙不争气,在贵由死后把汗位继承权给丢了,被谁抢走了呢?拖雷家哥儿仨(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这哥儿仨轮流坐庄之后,就把窝阔台一系的人马安排到一个叫海牙里的地方放牛去了。

    去放牛吧,心中还不服气,于是其后代海都支持并参与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争,最后阿里不哥失败,海都仍然不甘心,一直企图重登汗位。

    海都之前与元朝的战争是打打停停,到了1287年,他联合乃颜袭击并占领了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的地方),这让忽必烈大惊,第二年忽必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带着大军应战,这次上战场的还有未来的元朝第二位皇帝铁穆尔。

    作战中,海都充分发挥了蒙古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虽然兵力不如忽必烈,但是采用游骑兵的打法,双方你来我往、打打停停,又打了许多年一直没分出个胜负,这让忽必烈不胜其烦,身心俱疲,但是岭北之地又是祖宗龙兴之地,不能不守。

    终于在1294年,忽必烈也没能彻底平定海都之乱,带着遗憾、孤独、伤心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他的去世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元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但是忽必烈作为开创者,不失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明太祖对他的评价是: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藩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