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六章 结盟
    大堂之中端坐着一锦衣华服、皮肤白嫩、长相可爱的小男孩,此时的小男孩正盯着手里的一本书认真端详着。

    小男孩身旁有一位老者,老者的胡子已经花白,他站在孩童身旁,面目慈祥的在讲解书上的内容,小男孩认真侧耳听着,时不时会发出一些疑问。

    “末将拜见陛下。”

    严昌平先是对小男孩行礼,随后又冲老者抱拳行礼,“拜见国师。”

    老者笑着看了一眼小男孩,小男孩放下书,恭敬的将严昌平扶起,“严将军辛苦了。”

    小男孩在接近严昌平的时候,眉间微微下倾,脸上微妙的小表情透露出对严将军身上煞气的抵触。

    严昌平脸上戴着面具,因此看不出表情,但听声音却并无太大情绪波动。

    严昌平即没有感恩戴德之意,也无惶恐不安之行,而是恭敬行礼的同时,平静地说了一句,“殿下,尊卑有序。”

    严将军刚经历过一场厮杀,身上的血煞之气仍未退散,小皇帝只觉血腥之气直冲脑袋,让他有些头晕目眩。

    小皇帝仍是坚持扶起严将军,同时认真说道:“尊卑有序,但亦有尊师重道之言,严将军乃朕师,受得了朕这一扶。”

    小皇帝神色认真,脸上对血煞气的抵触掩饰的很好,但此时在场的人皆是人精,无人看不出这一点。

    虽然看了出来,但许知南仍是发自内心的称赞道:“君臣一心,魏国复兴计日可待啊。”

    小皇帝如此年纪便看得清局势,明白收拢人心的道理,而且知道掩饰情绪,实属不易。

    同时,许知南也有一丝感慨,时间正在悄无声息地推人向前走,改变着众人的相貌。

    “好久不见,浔阳小友。”

    小皇帝身后的花白胡子老者冲许知南一笑,缓缓道:“上次丰城一别,已是数月之前。”

    “好久不见,张老先生。”

    许知南笑着回应,同时,他的思绪被拉到数个月前。

    面前此位花白胡子的老者,正是数月前在安家村外,许知南与清明所遇见的云州商人。

    当时许知南便看出来了端倪,寻常的云州商人可不会挑上那个时间段赶往丰城境内,而且,那时候许知南就觉得这位自称“张安”的老人家,谈吐文雅,举止大方,不像商贾之人。

    旧人相聚,新茶待续。

    茶桌前。

    老者亲自泡茶,动作优雅,茶香四溢,“没想到吾与浔阳小友竟有此缘分,上次在丰城一聚,便觉得浔阳小友是个妙人。”

    茶桌上除了许知南,还有请辞离去但被老者出言留下的严将军。

    即便是品茶,严将军依然不肯摘下铁面,只是端坐在一旁,手握那杯热茶,安静地听着两人交谈。

    许知南无声的笑了笑,他与老者不过是一面之缘,也无“交谈甚欢”或“患难与共”之说。

    当时只不过认为老者一行人来历并不简单,江湖上有套个近乎,蹭个眼缘的说法,未想多交。

    而老者的“浔阳小友”却喊的格外亲切。

    “知南上次一别,便想过有朝一日会与前辈一见,未曾想,今日一见,沧海桑田。”

    虽茶香扑鼻,但许知南只是端起用鼻子嗅了嗅,随后轻轻放下,疑惑道:“庆阳?景明?”

    许知南记忆力记好,上次在丰城与老者一遇时,曾记下那个小男孩,也正是如今魏国小皇帝的姓名——庆阳。

    而今日名字一换,便多了一个魏国新帝——景明。

    魏国祖训森严,各代皇子皇孙取名也有迹可循,而“景明”二字则符合此代皇子身份。

    老者也不藏着掖着,放下茶壶,缓缓问道:“北游,可是在担心我等的身份问题?”

    许知南只喊“前辈”,不如上次一般喊“张老前辈”,意思显而易见。

    虽然只是一个对化名的称呼,但里面却夹杂了些熟人之情。

    老者自然不会不明白许知南的意思,既然要公事公办,那老者也喊起“北游”二字。

    “只是心有些许疑惑,还望前辈解答。”

    许知南心里自然是有疑惑,魏国被灭国之时,都城被破,延军可屠尽了魏国皇室,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没有留,为得就是彻底绝了皇室血脉。

    而眼下,这个小皇帝的血脉问题,变成了大事。

    行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如果这小皇帝的血脉是假,延国人可不是傻子,他们只要放出这个消息,到时候魏国军心民心便会乱了。

    对于这个问题,老者淡淡一笑,风轻云淡道:“北游大可放心身份问题,庆……景明虽不是先帝之子,但也确实是魏国皇室血脉。”

    许知南看了一眼身旁的严将军,发现他并未情绪波动,想来是早就知道。

    虽然心中稍定,但许知南还是静待下文,等一个明确答复。

    老者摸摸自己花白的胡子,缓缓道:“吾名,郑迎安。”

    郑迎安?

    许知南并未听说过这个名字。

    老者似回忆录往事一般,喃喃道:“家父,郑晓康,是那曾驻守魏西的平山王。”

    说到此,许知南顿时明了。

    在七八十年前,那时的魏国皇帝曾有一胞弟,驻守魏西之地,人称,平山王。

    那时,晋与魏曾有交战,因此平山王手握军权。

    据史书记载,待两国签订和平协议,战乱结束,平山王在回都城封赏的路上,偶遇山崩,最后只留下一具面目全非的尸骨。

    而民间传闻则是各个版本都有,其中最多人相信的还是,老皇帝担心平山王功高盖主,意图谋反,于是便派人在他回都的路程上,截杀了他。

    毕竟,帝王之家最无情。

    老者忽然叹息一声,有些意兴阑珊,最后看着许知南,“往事如烟,其中辛酸,也不足为外人道也。至于魏国皇室血脉之事,北游大可放心。”

    “原来如此。”

    许知南点点头,他对那皇家之事也本来就没太大兴趣,只要是魏国皇室血脉便可,虽然远了点,但师出有名。

    郑迎安随即望向延昌平,道:“严将军,此番留你是因为,沙场之事,我并不是很懂,所以两地结盟之事的具体事情,还需你的建议。”

    严昌平抱拳,并不推究,“当如此。”

    随即,郑迎安又看向许知南,试探道:“既是结盟,两地便成了盟友,共同伐延,不知北游对此可有异议?”

    “结盟自然是无异于。只是……”

    许知南先发制人,“虽是盟友,但我晋国将士也不能白白送死。”

    郑迎安同样试探道:“那不知北游兄,想要些什么?”

    郑迎安虽年长许知南几十岁,但在如今的形势下,他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因为,有所求。

    许知南没说话,郑迎安脸上仍带着笑容,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酸苦,“云州如今处境堪忧,首先内乱未平,北部又有延军严阵以待,无论是钱还是粮,现在我们都拿不出来。”

    “晋国可以援赠部分粮草。”

    “作为交换呢?”

    郑迎安不相信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许知南认真想了片刻,在原有的计划上进行稍加改变,“晋国会在一个月内接连援赠五万装备精良的晋军,并且自带粮草,而且,延军方面的动向与情报南城也会负责提供。作为交换,晋与魏的商路要完全开通,不得有人干涉两国商路,其次,魏国旻佷马场的马匹每年需要向晋提供两千马匹,其中三百匹精马,最后,远宁的两座铁矿。”

    云州处境许知南也有所了解,但既然他是代表晋国来的,代表南城来的,那他就得为他们谋取相应的利益。

    没有足够大的利益,哪怕将刀架在他们脖子上,晋国的那群老狐狸也只会干阳奉阴违的事情。

    想要手下的人乖乖听话,光靠棒子是行不通的。

    郑迎安轻轻摇头,“北游兄,这些条件未免有些狮子大开口了吧?”

    许知南答道:“没人的命不是命,南城人也好,晋国将士也罢,千里迢迢的来送命,总得给他们安置好家里。”

    郑迎安沉声片刻,“两地商路可以大开,但不能完全互通,且需要我军的通关文册,具体细则可以谈。如今关外延军虎视眈眈,大军压境,铁矿可以给,但现在不行,至于马匹……”

    “马匹不行!”

    见郑迎安有些意动,原本不问政事的严昌平言辞义正的反对,“没了马匹,我魏国将士如何抵御延军铁骑?一旦延军有铁骑越过防线入境,我军没有马匹,如何追赶与堵截延军的铁骑?只要有马匹,即便我军的将士不如延军铁骑,我亦有办法拦下他们!”

    听了严昌平将军的话,郑迎安当即立断道:“既如此,马匹也不行。”

    不过,郑迎安话也未说死,随后又补充道:“如今战况局势紧张,马匹又是军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待局势有所缓解,北境安定,所应马匹定加倍答谢。”

    许知南露出一丝不悦之色,反问道:“所以,郑公这是什么也没有应下?”

    郑迎安轻轻摇头,语气诚恳,“以南城的实力,不可能不知道如今云州境况,魏国可以拿的东西自当尽力拿出。只不过,若是南城要的太多,最终苦了百姓,亡了魏国,最终受益还是延国不对吗?比起唇亡齿寒,隔岸观火更符合南城利益不是吗?”

    许知南点头同意了商量具体的提议,他望向窗外,遥望南城方向,喃喃自语道:“隔岸观火?最烈的一把火,首先烧的就是南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