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3章 进击的朱厚照
    广告,广而告之。

    一听就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丛兰没有办法呀,难不成真让他这个通政使自己出银子补贴工作吗?

    开什么玩笑!

    他丛兰一向洁身自好,家中并无余财,就算是真有那也压根就不够用啊!

    按照皇帝陛下的这个外刊新报设计,不只是要刊印新报,还要在地方上面设置分部,更是要在乡野之中设置宣政吏,通政司需要为此付出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点点银子根本就填不满这个窟窿!

    嗯,粗略估算之下,少说每年都得耗费数十万两银子,而且还是至少!

    这么庞大一笔资金,他丛兰不招商引资打广告,难不成指望焦芳那个卑鄙小人掏银子吗?

    就算皇帝陛下开了口,焦芳这种小人也肯定不会多给,说不得会惹出些蝇营狗苟。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力更生,丛兰对商贾虽然没有什么好印象,但这是为了国事为了百姓,所以与这些卑贱商贾打交道,也不是不可以。

    你看先前那户部实行纳银开中的时候,户部一众官员不是跟商贾处得多开心吗?

    所以啊,只要可以拿到银子,为国朝做事,其他都可以忍受。

    然而当事人都同意了,张敷华这位老大人却不乐意了。

    “陛下,国家大事,岂容那些卑贱商贾掺和?”

    “这大明新报一旦创办,即便是针对百姓发放,但不管如何那也是朝堂公器,怎么能让满身铜臭的卑贱商贾参与其中?臣请皇帝陛下三思!”

    什么狗屁“招商引资”!

    这大明新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是朝廷的新政!

    皇帝陛下让一群卑贱商贾参与其中,那不是变了味道了吗?

    朝廷发行天下的大明新报,上面竟然出现商贾打的小广告,张敷华只要一想起就觉得膈应人!

    而且这件事情,已然成为了皇帝陛下的新政,新政嘛不管什么时候阻力都是最大的,万一士绅缙绅拿这一点抹黑攻讦新政,甚至诬陷皇帝陛下勾结商户攫取民利,那才是真正的颜面尽失了。

    “商贾怎么了?他们满身铜臭又怎么了?难道商贾就不是我大明子民吗?”

    朱厚照冷笑了一声,对张敷华的说法嗤之以鼻。

    可惜五朝元老怕什么,直接据理力争道:“陛下,商贾不知忠义不事生产,他们为了钱财四处游走流窜,就是一群唯利是图之辈,朝廷允许他们做生意养家糊口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德了,怎么还要助其发展,让他们借助朝堂公器打广告……”

    此话一出,朱厚照都快被气笑了。

    不过他也没没有发怒,毕竟这不只是张敷华一個人的看法,而是整个大明朝的看法。

    这古代的商贾,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那地位可以说是比狗都不如。

    如那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沈万三,富甲江南甚至富可敌国,结果还不是被朝廷想收拾就给收拾了。

    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这些士大夫们,那可是谁都看不起,尤其是这些卑贱商贾。

    但讽刺的是,这些士绅缙绅贪腐受贿置办产业的时候,偏偏还不愿自降身段,所以驱使豢养这些商贾为他们经商谋利攫取民利!

    “张老,在你们这些名教子弟眼中,天下商贾都是不知忠义、看重利益的卑鄙小人,对吧?”

    “那为何你们这些名教子弟却要豢养商贾为你们自身打理产业?不是嫌弃人家吗?为什么还要重用人家?”

    “中山侯有句话说得好,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说的就是你们这些名教子弟!”

    婊子?

    牌坊?

    狗贼中山侯!

    安敢如此羞辱我们名教子弟?

    丛兰和张敷华气得满脸铁青。

    他们是不敢怪罪陛下的,陛下是不可能有错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陛下身旁的人,以前是那权阉刘瑾,现在就变成了这个中山侯!

    难怪皇帝陛下一直对名教儒学充满了厌恶,合着问题根源就是出在这个中山侯汤昊身上,当真是无耻至极!

    “陛下,名教子弟中只是部分人与商贾勾结罢了……”

    张敷华想要挽回一下名教子弟在皇帝陛下心中的恶劣印象,然而朱厚照听后更是大笑不止。

    “部分?是少部分还是大部分?张老何必自欺欺人呢?这满朝公卿不论文武,谁家府上名下没有一大片大业,而这些公卿又要上朝议政又要处理公务,那他们这些家业是谁打理的呢?”

    “真以为朕什么都不知道吗?就好比寿宁侯和建昌伯,朕这两个好舅舅,家中就豢养了朱达、周洪、杜成、谭景清这四个商贾,可是侵吞了不少国利啊,盐引一口气可就是好几万引!”

    面对皇帝陛下毫不遮掩地道出实情,张敷华一张老脸都有些挂不住了。

    他没想到短短五年时间,这位皇帝陛下竟然成长到了如今的地步。

    遥想当初,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的时候,遇到文臣缙绅的刻意刁难掣肘,立刻就会勃然大怒,显得稚嫩无比。

    可是五年时间过去了,眼前这位正德皇帝陛下,却是成长为了足以洞悉朝臣目的的大明帝王!

    中山侯啊中山侯,这就是你的功绩吗?

    朱厚照也不愿苛责张敷华这位五朝元老,人家不但为大明操劳了一生,而且还在最后时刻替他朱厚照打造出了一个清廉高效的都察院!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位张老大人都是值得朱厚照尊敬的。

    “老大人,这先贤不是也说过一句话吗?”

    丛兰静静地听了良久,立马补充道:“法家先驱管仲有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朱厚照扫了他一眼,对丛兰的上道很是满意,继续道:“丛爱卿说的不错,士农工商,乃是国家柱石,缺一不可。”

    “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工、农、商的发展,同样缺一不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再加上王朝根基之士,士农工商缺一不可,这才是正道!”

    “这句中山侯告诉朕的醒世真言,你们要铭记于心!”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再加上王朝根基之士!

    果真是……醒世真言!

    这句话如同一记惊雷,响彻在三人耳畔。

    毕竟这话意思粗浅易懂,没有农业,王朝就不稳定;没有工业,国家就不富足;没有商业,经济生活就不活跃。

    丛兰眼睛一亮,暗自赞叹皇帝陛下这话精辟。

    他到底还是年轻,所以相比于张敷华可以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张敷华兀自呢喃了几遍,同样琢磨出了些许味道。

    不过因为他寿命走到了尽头,三观早就定型了,所以对于新事物,也没那么容易接受。

    朱厚照见状笑了笑,当初汤昊告诉他这话的时候,他何尝不是这样,直接愣在了原地。

    所以啊,野人这个该死的家伙,很多时候当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偏偏还充满了……哲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大学士丘濬先前呈上的贡品龙吉米。”

    “在龙吉米没有成为贡品之前,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只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

    “即便龙吉村百姓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可是他们依旧生活得穷困潦倒,很是艰难。”

    “因为我们方才说过的赋税摊派问题,所以他们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到了最后就会逼得成为佃户流民。”

    朱厚照顺着汤昊这个例子,眼睛越说越亮。

    因为听别人说,和自己在脑子里面过一遍,亲口说出来,那对此事的理解完全就是不一样得。

    朱厚照笑着解释道:“可龙吉米成为贡品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丘濬大学士将这龙吉米推荐给了先帝爷,先帝爷听后大悦,因为龙代表皇帝,吉代表吉祥,寓意为皇帝龙体吉祥的意思,因此龙吉米也被成为宫廷的贡米,终年不绝。”

    “龙吉村的男女老少,都因此而大力种植龙吉米,无数商贾蜂拥而至,从他们手中收购这皇室贡米,龙吉村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地好了起来,为了提高龙吉米的产量,地方百姓大力专研种植技术,最后成功做到了家家户户都能种出龙吉米,都可以凭借这贡米改善生活,这就是‘无工不富’!”

    “而等到龙吉米彻底爆火之后,不只是澄迈县,邻近州府的商贾都嗅到了商机,所以才会马不停蹄地赶来,想要倒卖龙吉米赚取差价利润,而也正因为大量商贾的涌入,给龙吉村注入了难以想象的活力,这个先前穷困潦倒的小山村,此刻也变成了一个热闹繁华的集镇,这就是‘无商不活’!”

    “至于‘无农不稳’,这就不需要朕多说什么了,华夏自古以来便首重农桑,因为农桑是王朝的根基,而粮食则是王朝的命脉,所以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士农工商,此四民乃是朝廷的基石,四民缺一不可,朝廷一味打压商贾轻贱工匠,并不是一件好事!”

    话音一落,全场皆寂。

    震撼人心!

    张敷华心头剧震。

    他从未想过,工匠与商贾还有如此能力。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是打压商贾轻贱工匠,大明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毕竟只有安安分分地耕田种地,这才是朝廷需要的良善百姓!

    而不是如商贾这般游走四方追逐利益,反倒会给官府带来不安因素。

    总言而之,朝廷想要江山稳固,那老百姓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在乡野耕田种地!

    所以商人不事生产也就罢了,还时常蹿到外省经商贸易,故而官府对其一直持打压态度。

    至于工匠,那更是无人在意了。

    工匠隶属于匠籍,地位只比商贾好出那么一点。

    因为工匠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他们乃是朝廷徭役的主力军,所以谁会在意这些卑贱的苦力劳力?

    打压商贾,轻贱工匠,重视农桑,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可问题在于,眼前这位正德皇帝陛下,却是给出了全新的四民解释。

    而皇帝陛下提及的那个繁华富庶的龙吉村,正好可以恰恰证明他这番理论!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张敷华自诩博览群书,却对这套理论闻所未闻!

    但偏偏事实就摆在眼前,他想要反驳也找不到什么理由!

    龙吉村以前只是个贫瘠的破败小山村,正是因为龙吉米变成了皇室贡米,给龙吉村百姓提供了其他生存下去的希望,然后他们抓住机会钻研龙吉米的种植技术,并且将之推广到整个村子里,这才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这不就是“无工不富”?

    而因为龙吉米的爆火,各地州府商贾蜂拥而至,去往那龙吉村购买龙吉米,给龙吉村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以致于形成了现如今这般繁华喧闹的盛世景象!

    这不就是“无商不活”?

    至于耕田种地的农户良民,那更是历代王朝的根基命脉,只有农户良民老老实实地耕田种地,历代王朝的大好江山才会稳固!

    这不就是“无农不稳”?

    还能怎么反驳?

    压根就反驳不了!

    张敷华深吸了一口气,怔怔地看着面前的皇帝陛下。

    如果说皇帝陛下说的都是真理,那岂不是意味着大明王朝历代帝王都做错了,甚至是华夏王朝的历代都做错了?

    这怎么可能?

    然而龙吉村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一时间,张敷华心乱如麻。

    丛兰倒是不以为意,他听完这个鲜明的例子之后,已经收起了对商贾的轻视之心。

    毕竟皇帝陛下说的对,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商贾,龙吉村自然富不起来,那里的百姓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富庶,过上好日子。

    再者他从未接触过财政方面的工作,与其纠结皇帝陛下这话有没有道理,不如继续商讨自己接下来的办报纸工作。

    “陛下,您刚才说让通政司于各地州府设立分部,还要设置什么‘宣政吏’游走乡野,这方案看似没什么问题,可是……”

    “可是什么?但说无妨!有问题就提出来,毕竟这是你通政司接下来的主要任务!”

    丛兰也没有迟疑,索性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如此大幅度设置官吏,地方官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会给朝廷带来极大的负担!”

    “而且这样大肆扩编地方官员队伍,仓促之下极易造成某些人投机取巧,给了他们入仕为官的机会,届时只怕我大明将会有前宋的三冗之患啊!”

    三冗之患!

    朱厚照没有想到,丛兰会提到这个问题。

    所谓“三冗”,通俗点讲就是就是“冗兵”、“冗费”、“冗员”。

    前宋的军队因为防止军队作乱,所以时长调任主帅,而最高的指挥权则在枢密院的文官手中,又因为正规军也就是禁军被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开管理,所以各个分开的衙门也就在各自扩张。

    而且除去禁军外还有厢兵,这些地方上的武装依然快速扩张,虽然兵员越来越多,但财政还是依靠中央的。

    长此以往下去,兵员的战斗力低下,装备也越来越差,但他们上报的军费却是越来越多。

    朝廷如果想要裁军,就会侵害一些靠着当兵吃饭的军户的利益,激起将士哗变,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守旧派的不满。

    这就是前宋的“冗兵”。

    “冗员”指的就是文官,前宋的行政体系其实比较先进,职能部门众多,而且被层层细化,每一个部门都有好几个官员。

    例如如有的负责审批,但盖章不属于他管,得着其他人。

    这样细化的衙门带来的问题就是办事拖沓,且互相推诿踢皮球。

    而且前宋是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越来越多的官员士大夫互相抱团,形成了朋党派系党同伐异,最终结果就是尾大不掉,吏治腐败!

    “冗费”就简单多了,就是“冗兵”、“冗员”等诸多原因下来产生的经费越来越多。

    前宋的税收在所有王朝里面那都可以说是惊为天人,虽然支付了周围蛮夷外爹大哥的岁币岁贡,但这点钱通过海上贸易是可以赚回来的。

    然而前宋末年依然国库空虚,其根本原因就是冗费。

    丛兰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大其词,但不可否认,这样做还真有可能导致“冗员”的问题。

    “这事儿可以放到明日的朝会上议一议,关于通政司的扩张问题,朕只是有这个想法,到时候让朝臣们拿出个章程来。”

    “不过外刊新报伱们现在就可以着手去办了,必须落到实处!”

    听到这话,丛兰总算是放心了。

    二人继续兴致勃勃地大明新报的细节,张敷华在一旁越听越觉得心慌,终于忍不住开口道:“陛下当真打算……开启民智?”

    “嗯?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陛下,一旦开启民智,朝廷没了威严,皇上没了威严,那百姓自然就会不满于现状!”

    “老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语,凭什么坐在这龙椅上面的人,不是他们自己?”

    “这种想法一旦蔓延开来,那我大明危矣,天下乱矣啊……”

    张敷华这话意思很简单,人人都开启了民智,那些老百姓意识到你老朱家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为何还要听你号令服从于你?

    心如沟壑,后土难填!

    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只是他这话太过直白了些,不过他是五朝元老,所以也不好追究什么。

    朱厚照闻言也不发怒,而是笑问道:“张老,我老朱家是如何坐上九五之尊这个位置的?”

    丛兰闻言神情一振,慷慨激昂地高喝道:“当然是因为太祖高皇帝驱逐勒虏、恢复中华,救万民于水火,拯救黎民于倾倒!”

    “自古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

    这句话,是对太祖朱元璋一生功绩最大的肯定!

    “既然如此,我老朱家还需要怕什么?”

    “丛兰,大明新报的头版头条,就刊登太祖高皇帝的生平与功绩,堂堂正正地告诉天下百姓,我老朱家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面,从来不是因为什么‘君权天授’,而是因为我老朱家驱逐勒虏、恢复中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自古得国之正,唯我泱泱大明,无出其右者!”

    “这一点,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要让整个大明都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