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237章 幼军演习
    深秋的阳光洒在京城的府军前卫校场上,金黄的秋叶随风飘落,给这片字面意义上的沙场增添了一抹浓烈的秋意。

    有道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此情此景,真是分毫不差。

    幼军的少年们饱餐一顿后,各自装备甲胄检验兵器,随后整齐划一地列队站在校场一侧。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坐在高台座上,他们的到来让这场演习更添了几分庄重。

    实际上,演习的规格非常高,五军都督府的高层们也大多出席了,如果是京城周边其他的卫,哪怕是其他上十二卫亲军,都不可能有这种阵仗。

    梅殷与平安站在一旁,准备向皇帝汇报演习的准备情况。

    两人一边介绍,站在高台上的皇帝、太子、国公们,一边俯瞰着下方整装待发的幼军。

    朱元璋虽然二十多年没上战场了,但他当年起兵的时候,那也是一仗一仗真刀真枪杀出来的,行伍之事精熟的很,此时这位历经沙场的帝王,眼中也是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显然,幼军虽然还称不上是什么精锐之师,但起码已经看起来很像样子了。

    不过朱元璋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孙子们的精神面貌,练得行不行两说,先把气势拿出来,气势不能怂不是?

    不过他的大女婿梅殷在旁边倒是显得很有信心,作为府军前卫的指挥使,梅殷很清楚这些四体不勤的皇孙们,经过了这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已经完全称得上“今非昔比”了,梅殷觉得应该能把战术给打出来,当然了.主要还是皇孙们的团结拼搏,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其他实际效果好赖都在其次。

    “今非吴下阿蒙矣。”

    朱标指了指自己的三个儿子,其他藩王除了秦王以外,都没法见到自己儿子,而朱标则不同,他是亲自见到了儿子们在这段时间里付出的巨大努力的,三个儿子都黑了、瘦了,这肯定不是白练的,朱标对他们接下来的表现可以说是充满信心。

    “陛下与诸位将帅扫平天下终结乱世,光复汉家山河,自有一股豪杰气,如今少年正当时,陛下且观小儿辈操戈便是!”

    听闻平安此言,朱元璋龙颜大悦,指着这个义子大笑:“平保儿,你倒是个会说的。”

    平安这话说的确实有水平,不仅夸了在场开国的皇帝和将帅们,而且还用了谢安在淝水之战的典故,可以说是完美的揭幕语了。

    实际上,平安作为指挥同知,与梅殷一样对这支幼军寄予了厚望,而且因为参与了更多的操练,他对这支幼军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他亲眼见证了这群少年从稚嫩的新兵到逐渐成为一個合格战士的蜕变过程,对他们的潜力、能力了如指掌。

    五军都督府的国公们也是心中各有预测,但无一例外,都对即将开始的演习充满了期待.这次演习不仅是一次关于新战术的演练,更是一次对大明未来一代的检阅,毕竟他们已经老去了,而再过二十年,这些年轻人就将成为大明的顶梁柱。

    “陛下,太子殿下,幼军已经准备就绪,只等命令,便可开始演习。”李景隆恭敬地说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扫过校场上的少年们,他看到朱雄英站在队伍前列,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不禁心中暗暗赞许。

    “开始吧。”朱元璋沉声说道。

    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战鼓声骤然响起,演习正式开始。

    古代演习开始前的阅兵跟军训差不多,一开始都是走阵列,只不过是带着密集旌旗的,所谓“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就是阅兵的最高标准了。

    唐宋以降,这种规模浩大的军事仪式就非常受统治者的喜欢,本质还是随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帝王阅兵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大规模阅兵所体现出的军威,极大地满足了帝王炫耀武功的内心。

    嗯,赵大和赵二最喜欢干这事,宋初三十万禁军动不动就得按手画阵图折腾几圈。

    走完阵列,就是战术操演了,少年们按照各自的小旗,以小旗为基础单位迅速投入到其中。

    他们按照鸳鸯阵的战术进行演练,时而纵队冲锋,时而横队防守,动作迅捷而有序。

    鸳鸯阵的基础单位是小旗,但是不代表只能以此作战,在实战中是可以合并成一个个更大的单位的。

    不得不说,大规模的鸳鸯阵看着还是很花哨的,阵型变来变去,从高台上,就像是穿花蝴蝶一样。

    不过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表面花哨,但五军都督府的高级将领们,还是从这里面看出了不少东西.少年们的操演或许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阵法的精髓,但这种阵法在南方山地丘陵水田等破碎地形的效果,却是一望而知的。

    “此阵不适合大军对垒,不过若是用来平叛、剿匪或是山地作战,倒也别具一格。”魏国公徐达抚须说道。

    “确实如此,这些少年们虽然力量尚弱,但在这阵法之中,却能发挥出远超他们年龄的实力,可见这阵法的巧妙。”曹国公李文忠也点头赞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阵法演习逐渐接近尾声,当最后一声战鼓响起时,少年们齐声呐喊,声震云霄,端地是震撼人心,震得人刹那失神。

    随后,就是演习的重头戏了,也就是以小旗为单位的实兵分队对抗。

    幼军在编制上是府军前卫下辖的一个千户所,所以人数共有1120人,而接下来就是120人编制成的百户所,百户所则是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

    小旗以上的军官,都是由府军前卫的军官出任的,少年们的军职最高就是小旗官,也就是古代的“什长”,而鸳鸯阵,人数就是十个人加上一个指挥官,共十一人,是完全按照明军军制设计的。

    因为演习的目的并不是要决出一个头名来,因此并不是那种晋级赛制一样的模式,而是上百个小旗,每十个小旗为一大组,也就是五对队伍同时在相当宽阔的校场上进行对抗,先减员过半者判定为负。

    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规定,则是因为双方用的都是鸳鸯阵,一个师父教的基本破不了招,所以双方较量的点就在于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变阵的速度,不同的变阵其实是可以相互克制的,只不过需要变阵速度足够快而且阵型不乱。

    所以在这种相对公平的较量下,一般来讲两支队伍的水平,是完全可以通过减员率来判定的。

    这样一来,因为不需要血战到最后一刻,再加上双方兵器都沾了颜料,判定起来比较简单,所以每对队伍战斗持续的时间也不算长,十轮下来一个上午,最多到下午早些时候,也就结束了。

    高台上观看的人都是有望远镜的,因此倒也不用担心看不清,互相关注的队伍不一样,都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皇孙当小旗官的队伍,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是免不了的。

    很快,校场上的气氛就紧张了起来。

    两个小旗在朱允炆和朱高炽的指挥下,各自摆开了鸳鸯阵的架势,准备进行一场激烈的对抗。

    这种安排很有意思,要是朱高炽对朱高煦,那基本就是一边倒了,没啥意思,但两个都喜静不喜动的皇孙排到一块,反而显得更加有戏剧性。

    朱允炆身穿皮甲,站在阵型的核心位置,他的眼神坚定,但内心却有一丝不安.除了上场演习本来就令他不舒服以外,还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指挥好整个小队,还要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朱高炽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对手,他的指挥能力非常突出,这一点朱允炆很清楚,所以当他看到对面朱高炽那沉稳自信的眼神时,心中不禁开始有些打鼓,颇有些跟段位比自己高一个大段的室友solo时的那种紧张感。

    与朱允炆相反,对面的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腿脚也有些不便,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了自信心,他站在阵中,犹如一座山岳般稳固,仿佛无论风吹雨打,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或许,那个能够死守北平孤城的朱高炽,从这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一些痕迹。

    随着战鼓的敲响,两支小队开始缓缓移动,互相试探,朱允炆紧张地观察着对面的动向,试图寻找突破口。

    因为距离足够远,所以一般小旗官这时候都会让火铳手去摸奖,而这次演习给火铳准备的是特制的软弹,外面还沾了颜料,用来判定火铳的射击效果.不过虽然是软弹,但打人身上也挺疼就是了,训练的时候还出现过把某个未着甲的脆皮少年肋骨给打断的事情,因此这次演习全都是穿着牛皮甲戴着护心镜和兜鍪的,以防把心肺或者脑袋这些要害部位给伤到,兵器用的也都是木刀木枪木盾。

    不过刀盾手都是顶在前排的,盾牌不是那种圆盾,而是下面是长方形上面是三角形的那种大盾,竖起来能把整个身体都遮蔽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防爆盾,所以火铳手想要正面远程摸奖,是基本不太可能成功的.当然了,还是因为这种远程投射没有代价,敌人加速也冲不过来,所以大家都喜欢用,而为了鼓励使用火器,军官们也不禁止。

    “砰砰砰”几声铳响过后,朱高炽的小旗毫发无损,小队在他的带领下,如同一体一般无懈可击,并且开始颇有压迫感地稳步推进。

    不过,随着双方距离的拉近和阵型的展开,盾牌抵御火器的效果虽然依旧存在,但却不能遮蔽全部队友了。

    火铳手们开始在寻找机会,准备给予对方足以判定阵亡的一击,这种情况,就像是两个刀客在比武一样,只有一刀的机会,要么先手命中,要么躲开对方先手反手命中,比的就是谁更加“稳准狠”,谁的心态更稳。

    毕竟,火铳手们这个距离一击不中的话,那就只能把木质的铳刀塞进铳管里参与肉搏了。

    朱允炆看到一名火铳手瞄准了对方的一名长枪手,他心中一紧,但最终还是下令开火。

    然而,就在这时,朱高炽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果断地指挥自己的小队前排的刀盾手和长枪手散开阵型,同时火铳手开火。

    此时朱允炆所在小旗的刀盾手和长枪手,是以雁翎型密集展开的,刀盾手居中,长枪手在两侧紧挨着,火铳手在最后面,火铳手开火的时候,刀盾手是蹲下的,而火铳手就因此失去了刀盾手的保护。

    显然朱高炽是在赌博,如果赌输了,也就是散开阵型的瞬间被击中出现减员,那么对方马上就借着空档往前冲,大概率会冲散他的阵型,那他大概率就可以直接投降了。

    但朱高炽赌赢了,可能是因为临阵慌乱亦或是别的原因,总之,朱允炆这个小旗的火铳手,不仅没能命中朱高炽小旗的长枪手,反而因为己方刀盾手的下蹲,被对方的火铳手给较近距离精准命中了,减员两名,彻底失去了火铳手。

    朱允炆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惊愕,他没想到朱高炽在关键时刻竟然能够如此果断地做出决策,而且效果还如此显著.他开始有些慌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

    朱高炽却不为所动,继续沉稳地指挥着小队进行攻击,他的肥胖身体并没有成为他的累赘,反而他聪明的脑袋瓜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造成了对方火铳手减员以后,他的小队在他的带领下重新集结,如同猛虎下山般向朱允炆的小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朱允炆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朱高炽个体战力的落后被他利用战术弥补了,现在有着人数优势,打起来非常简单.朱允炆也试图调整战术,但每一次尝试都被朱高炽巧妙地化解,很明显,朱允炆自己都能察觉出来,他的指挥能力与朱高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很快,朱允炆的这个小旗就被判定战败了。

    秋风劲吹,扬起了阵阵沙尘,校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几轮过后,朱雄英与朱高煦各自率领的小队已经摆好了阵势,准备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朱高煦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他站在队伍前方,如同一座铁塔般巍峨不动,在幼军中,他的勇猛程度对于少年们来讲简直就是如同古代的吕布、项羽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即便如今只有十来岁,也是可以赤手空拳一人成军的,当然,随着甲胄和武器的装备,这种极端的个体优势会被抵消掉不少。

    而且朱高煦这个人很有意思,那就是他并不是吕布那种纯单打独斗,而是有些类似项羽、高敖曹那种,能够以个人魅力激励身边下属的,属于是能给小规模队友加个buff,而他的小队成员也是深受其激励,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相比之下,朱雄英虽然同样勇猛,但他更加沉着冷静,因为他很清楚,朱高煦是典型的超一流猛将的模板,吃亏在年龄还太小,才十一二岁,要是再大几岁那就不用打了,朱高煦披着重甲一个人就能打一个小旗,而己方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战术合练比较精熟、流畅,另一方面,朱雄英已经十八岁了,身强体壮又经过训练,作为成年人来对抗少年,哪怕朱高煦吃化肥长大的,朱雄英也能抗衡得住,不让朱高煦的个人勇武成为撕裂阵型的突破口。

    不过,要想战胜强大的朱高煦小队,单凭勇猛是远远不够的,朱雄英肯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能力,通过巧妙的变阵来克敌制胜,毕竟对方虽然战力较强,但鸳鸯阵就是克制这种喜欢单打独斗的。

    随着战鼓的擂响,两队开始交锋,朱高煦一人当先,率领小队开始以刀盾手为前驱,快速拉近双方的交战距离有意思的是,朱高煦甚至压根没让火铳手有任何远程射击的意思,而是直接插上了木质的铳刀当短枪手用。

    而朱雄英面对步步紧逼的对方毫不畏惧,他冷静地观察着战场的形势,寻找着破敌的良机,很快,朱雄英就发现了朱高煦不打算使用火铳手这一点,随后,朱雄英下令变阵,他的队员们虽然有少许紧张,但还是精准地执行了他的命令,队形瞬间变换,形成了类似倒V字型的军阵,火铳手在两翼开始远距离开火射击,同时队伍在设计间隔徐徐后退因为火铳需要静止装填,所以想要无限制的放风筝肯定是不行的,但这种且战且退,类似于蒙古人曼古歹战术的方式,还是能够在迟滞敌军的同时争取到更多轮次的开火的。

    很快,朱高煦就为他的决定付出了代价,一名长枪手被火铳发射的软弹击中了右上臂,软弹虽然不会形成贯穿伤,但打人也挺疼,肌肉都淤青了一片,根本握不紧武器了,而在他僵直在原地的时候,右腿也中弹了这种情况基本就等同于失去战斗力了,看着自己身上被颜料晕染的刺目颜色,那个士兵自觉地退出了战斗。

    不过,这种代价显然也在朱高煦的意料之中,既然决定要放弃火铳近战,那在拉近距离的过程中,只要对方不蠢,肯定会给他们造成伤亡的。

    只是朱高煦还是有些惊愕,因为他没想到朱雄英竟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精妙的变阵,对方队伍整体协同性也很好,几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显然他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而眼见距离不够继续射击了,朱雄英开始集中队形,排出枪阵来对抗朱高煦,同时让两个火铳手在左右后侧极限距离拉开,这样一来,他的队伍前面是一个刺猬阵,左后和右后扔了两个火铳手,对方如果绕开正面去对付火铳手,那就直接会被截断阵型,而不管火铳手,火铳手则可以利用远程的优势,像是两个箭塔一样不断地无压力输出。

    这种情况有两个解决对策,其一是利用人数优势快速解决正面战斗,造成正面的大量减员,因为如果正常来讲,双方人数相等,敌方正面少了两个人,那就是11打9,但问题在于朱高煦已经损失了一名队员,所以现在是10打9,已经不可行了;其二则是混战,只要冲破对方的阵型,让双方陷入王八拳乱战模式,火铳手的输出就无效化了,因为后面的火铳手,是不可能在这个距离做到精准瞄准的.连膛线都没有,怎么精准瞄准?所以也就是打个大概,如果双方都抱团对推,那还能范围射击一下,而如果双方混成了一大团,那开火就有一半左右的概率,会误伤友军。

    因此,朱高煦的想法是扰乱敌方阵型,把战局拖入到混战状态,而这考验的就是朱雄英这一方军阵的坚韧程度了。

    朱高煦大吼一声,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手持刀盾直扑朱雄英的枪阵,他的小旗成员们紧随其后,一个个犹如出笼的猛兽,气势汹汹。

    然而,朱雄英这个小旗的枪阵却如同磐石一般稳固,任由朱高煦如何冲击,都岿然不动。

    小旗官的武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朱雄英站在阵中同样手持长枪,目光如炬,他冷静地观察着战局,不时地下达着简单却有效的指令.战场很混乱,但还没有混乱到声音都不能传递的地步,朱雄英这个小旗的其他成员并没有发出声音,所以哪怕对面故意大喊大叫,朱雄英的声音也能传到他们的耳朵里。

    每当朱高煦试图寻找突破口时,朱雄英总能迅速带着枪阵把他打回去,将对方的攻势化解于无形。

    朱高煦见久攻不下,心中不禁有些焦急,他心里也清楚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这一方很可能会因为减员而判定失败。

    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战术。

    他高声喝道:“散开,包围冲散他们的阵型!跟他们近身搏斗!”

    近乎同等人数的情况下,这种状态的枪阵只能靠数量形成的密度抵御正面,而朱高煦的计划就是散开,然后猛然从侧后进行突击。

    说完,他率先往后变向,整个枪阵作为整体,想要跟他拼转向速度肯定是不现实的,而且会被他带乱节奏。

    朱雄英见状,心中一凛,他知道,朱高煦这是要孤注一掷了,然而他并没有慌张,反而更加冷静地指挥着队伍进行反击。

    “背靠背!”

    他们不断地调整着阵型,不过因为枪阵散开,所以拦截效果大大降低,伤亡还是出现了,而且朱高煦开始挥舞着木刀,凭借着恐怖的蛮力让朱雄英的队伍出现了减员。

    朱高煦真的很变态,跟这种史实猛将相比,普通人真就是小杂兵,哪怕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手里拿着长枪,都能被朱高煦双手拔葱似地夺过枪然后把人甩出去,若不是朱雄英过来跟他僵持住,怕是一波就被冲完了。

    而在此时,布置在后方的两个火铳手发挥了作用,他们没有傻愣着,更没有被吓跑,而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始抵近射击。

    因为朱雄英这个小旗还勉强维持着阵型,所以敌人都在外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同心圆,火铳手的射击,直接打在了敌人的背部。

    就在朱雄英的小旗马上要被冲散,开始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中时,负责裁判的百户哨声响了,此时,朱雄英的小旗减员五人,而朱高煦的小旗减员六人,其中三人是火铳所伤,一人是一开始冲锋路上减员的,两人是刚才被火铳手背击所减员的,剩下三人则是肉搏减员的。

    而朱雄英所在小旗的五人,全都是肉搏减员,只剩下四人还维持着最简单的阵型,从实战角度可以说朱高煦的战术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战斗继续下去,那么很快朱雄英几人就要被冲散解决,而剩下的两个火铳手也只能落荒而逃了。

    不过这毕竟是实兵对抗演习,因此按照规则来看,朱高煦虽然勇猛无双,甚至上演了夸张的徒手夺枪,但最终还是因为减员过多而败下阵来,朱雄英的小旗凭借着出色的协同作战能力,成功地战胜了对手。

    这场对决充分展现了朱雄英的指挥才华和战术智慧,基本上能算到的都算到了,也让他赢得了在场大多数观战将领的赞誉,不过,朱高煦的勇猛同样赢得了不少人的欣赏,朱高煦现在的年纪还太小,甚至在幼军里都是年龄最小的一批,幼军里普遍都是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的年纪,而他只有十一二岁。

    因此,朱高煦只需要继续物理意义上的成长,过个几年,战斗力就会呈现出跨越式的增幅,到时候就不是小队结阵所能限制住的了。

    冷兵器时代,人形坦克一般的猛将,作用毋庸置疑,虽然不能做到三国无双那样对着杂兵割草,但是配以重甲大马,很容易就能摧毁步兵的阵型。

    总的来讲,朱允炆和朱高炽两支队伍的对决,以及朱雄英和朱高煦的碰撞,都是比较有看头的,尤其是后者,基本上代表了幼军里战术与战斗力的最高水平。

    (本章完)